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干燥设备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据青岛化学试剂公司整理调查,我国的干燥机行业正在迅速崛起!
在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只能在中、低技术产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随着国外公司的纷纷进入,我国干燥设备制造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干燥设备厂家良莠不齐。一些企业起点高,坚持走科技发展之路,为干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也有投资少、技术含量低的“杂牌军”,以大量低质、低价的设备挤占市场,不仅影响了干燥设备的整体形象,更引起了国内干燥设备价格的“内讧”,出现了价格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挤不进大市场,而“利润的微弱化”更让很多优势企业在市场中毫无优势可言。在市场上,用户往往会因为分不清干燥设备厂家的实际生产能力和信誉度,而在购买时无从选择。
如今干燥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物料外部的传递现象而是干燥过程物料内部的传递现象。被干燥物料种类繁多,而且在脱水过程中物料的质构和传递特性也在变化。因此虽然国际上对此作了大量工作,但仍不理想,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以致时至今日,仍然主要依靠试验和经验来确定干燥条件。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干燥工艺和设备作了大量的研究。
专家认为,我国要从一个干燥大国发展成为一个干燥强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应用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基矗在技术上要加强自动化程度、测试技术、制造工艺和材料材质外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应用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又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要注重新技术、新的应用领域的开发,又要注重传统工艺和传统应用领域的革新和创新。
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国内企业不但要广泛拓展出口市场,努力使竞争形成多元化,更要加大与国外企业的技术交流,缩小差距,增强自救和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与客户联手。对物料的干燥工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根据物料的不同,进行设备的改良。这样企业就可以从生产通用型设备,逐步发展成生产专用型设备,从单一用户企业发展到整个行业。
作为制造企业,必须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产品的上档升级上下功夫,按照高品质、低能耗、环保型的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培植竞争优势,提倡诚信服务,促进企业发展。